已了解>> 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:
1.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
2.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,不接任何品牌类、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
3. 根据《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》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,提高意识,谨防损失

资管网

资管网

(56393)个赞

(277)篇文章

展示账户

账号 净值 余额

暂无

限高令下的陈继武:镜中衰鬓已先斑

作者: 资管网 | 08-09

在中国资管行业的浪潮中,陈继武的名字曾与“创新”“突破”紧密相连。从公募明星到私募创业者,再到“私转公”的行业先驱,他的职业生涯如同一部行业变迁的缩影。然而,2025年的两纸限高令,却让这位昔日的行业标杆人物深陷困境。从高光到限高,陈继武的17年创业之路,折射出中小基金公司在严监管与激烈竞争下的生存挣扎,也映射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困局。

01  从公募到私募:拓荒者的高光时刻

陈继武的职业生涯始于1999年,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公募基金经理,他在南方基金、富国基金等机构积累了深厚的投研经验。2003年,他加入富国基金担任投资总监,通过强化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,带领公司取得突出的业绩,并于2004年斩获中国基金金牛奖。这段经历为他赢得了行业声望,也奠定了其“研究创造价值”的投资哲学。彼时的陈继武,与华夏的王亚伟、嘉实的窦玉明等,都是公募基金投资圈的领袖级人物。

2008年,陈继武选择“公奔私”,创立私募机构凯石投资。当时的私募行业虽已初具规模,但仍处草莽阶段,他以灵活的机制和对绝对收益的追求迅速崛起,成为行业标杆。然而,公募情怀始终萦绕于心。2015年,陈继武毅然决定,以自然人持股模式发起设立凯石基金,成为继鹏扬基金后第二家“私转公”的机构。这一选择被视作行业突破——全自然人持股的股权架构试图融合私募的激励机制与公募的规范性,陈继武更喊出“打造百年企业”的愿景。

02  塞上长城空自许:凯石基金的发展困局

凯石基金的诞生承载着陈继武对公募行业的理想主义:他推崇严格风控,强调“监管完善是行业持久发展的根基”;他试图以员工持股留住人才,宣称“股权分散化是优化治理的关键”。然而,现实却与理想渐行渐远。

自2017年成立以来,凯石基金的发展步履维艰。管理规模从2019年的14.29亿元峰值持续萎缩,至2025年仅剩1.17亿元,旗下基金从7只缩至3只,多只产品因募集失败或规模缩水而清盘。尽管陈继武强调“不急于追求规模”,但市场对这家“私转公”机构的信心日渐稀薄。2025年3月,凯石元鑫混合发起式基金募集金额仅1061万元,且外部认购为零。

更深层的危机来自关联企业的资金链断裂。2025年5月至6月,陈继武控股的凯石财富和凯石益正因未履行总计63.34万元的债务,接连被法院限高。天眼查显示,其个人股权亦遭冻结,涉及金额高达2652.84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。尽管凯石基金声称“限高与公募业务无关”,但市场对其品牌信誉的质疑已难以平息。

03  镜中衰鬓已先斑:那颗曾炽热的公募情怀之心

陈继武的困境,既是个人命运的转折,也是行业生态的写照。

其一,“私转公”模式的双刃剑。凯石基金的全自然人持股虽强化了激励,却导致股权过度集中,治理结构失衡。当关联企业风险传导至公募平台,缺乏机构股东制衡的弊端暴露无遗。这是很多个人系公募面临的现实情况。

其二,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悖论。在头部效应加剧的公募行业,缺乏渠道优势和品牌背书的中小公司举步维艰。凯石基金虽拥有资深投研团队,但产品线单一、缺乏特色化策略,最终在震荡市场中失守阵地。

其三,理想主义者的管理桎梏。陈继武曾强调“研究占投资99%”,但其风控理念未能转化为市场竞争力。面对行业变局,他坚守主动权益投资,错失被动型产品和工具化布局的机遇,最终被时代抛弃。

“限高令”下的陈继武,背影略显落寞。他曾是行业拓荒者,用17年时间在公募与私募间画下一个“螺旋式上升”的圆,却终究未能挣脱周期的桎梏。他的故事警示后来者:资管行业的竞争不仅是策略与规模的较量,更是治理能力与风险意识的终极考验。

而对于陈继武本人,或许正如他在2017年所言:“人生有很多历练,最重要是拥有一颗稳定的心。”只是当镜中衰鬓已先斑,那颗曾炽热的公募情怀之心,是否还能支撑他走出泥潭?答案,唯有时间知晓。

(迪哥看财经,财经作家,前财经媒体人,基金与资产管理行业研究者,职业投资人,代表作《基金经理》、《资本剑客》、《基金经理之诚信的背后》、《股市风云三十年》等。)

21世纪的Labubu与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:人性、投机和泡沫的四百年轮回马俊生的创业之路:从证券老兵到个人系公募掌舵者易方达设立财富子公司:买方投顾新范式
用户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